行業資訊
人的需求與城市空間的關系
人的需求是人的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產物。生存需要首先是源于人的生理需求,源于人的生存的客觀需要。人的需求是人在一定自然環境中產生的。這些自然的因素包括土地、陽光、空氣、水源等。自然環境決定和影響著人們的需要。同時,人的需求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產生、更新的。人生活的群體中的人際關系、行為規則、宗教信仰、倫理觀念等都會對其產生影響。他的需要與這個群體共同的需要、其他人的需求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這就產生了集體公共的需求。
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往往同時既存在物質的需要,也存在交往的需要、精神的需要;既存在溫飽的需要,也存在發展的需要;既存在現實的需要,也存在潛在的需要……在不同的時候,人類或者個人更有不同的需要。人類的整體或個體的需要也總是會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在經濟不發達的狀態下,人類會把生存需要看成第一位的需要;在經濟發達的狀態下,人類則會把生存質量的需要放到重要的位置。建設環境的公共價值領域的物質功能就體現在如何同時滿足社會公眾的多元和多層次物質需求。
譬如Stephen Carr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間中人的多樣化需求,包括“舒適”、“松弛”、“主動的參與”和“被動的參與”、“探索”五種類型。
(1)舒適(comfort)。是良好公共空間具備的前提條件。舒適感包括環境因素(如防風、避雨),物質因素(如有舒適、充足的休息設施),社會、心理的舒適(這取決于空間的特征和氛圍)。Carr(1992)說:“這是一種人們在場所中經歷的深深的和遍布的需求,這是一種安全感。”社會學家鄭也夫認為,與家里的人造環境相比,公共空間的露天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具有某種舒適性,人們有時想到外面調劑一下。
(2)松弛(relaxation)。Carr說:“這是一種身體和思想上的輕松狀態。”在城市環境中,自然要素(樹、綠化、水體)、與車流交通的隔離都可使人放松。人們愿意到公共場所走走,和人聊聊天,緩解一下在家里和工作上的壓力。
(3)消極的參與(passive engagement)。消極參與的主要形式是“看人”(peopleatching)。Whyte認為,那些吸引人的東西是其他人的生活和活動。人們通過觀察或間接地接觸周圍場景而獲得趣味。
(4)積極的參與(active engagement)。指參與者與場所和其中的人更直接的體驗。功的公共空間提供不同程度的參與可能的機會,Gehl曾提出一種漸變的空間形態,以利于從獨處到群聚的各類社會互動發生。公共空間中不同要素(如坐椅、電話亭、噴泉、雕等等)的安排也可以有助于社會互動。中國城市常見的街心公園,晨練、做操、跳舞、唱等各種活動都是典型的積極參與。
(5)探索(discovery)。探索是人的本性,人們喜歡尋求刺激,追求新的、愉悅的經歷。發現意味著某種“不可預料性”( unpredictability)。
由是觀之,建設環境作為人們生活、生產的最重要的物質載體,滿足“人的多種生存和展的主體性需求”是建設環境公共價值領域最重要的物質功能。
www.bjdfbt.com.cn市政設計整理發布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